当前世界石油供求形势与中国的石油战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的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发现量,未来世界的石油供求形势将更加紧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也将不断上升,而受资源制约,我国未来石油产量难以显著增加。因此,石油战略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而伊拉克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将导致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要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除了建立战略储备基地之外,特别要注重对石油资源的有效控制。要坚持走石油资源地多元化的道路,广辟来源,形式多样,以避免资源地单一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世界自然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一国经济发展还无法完全摆脱对其依赖时,自然资源就更显其重要,其中,石油资源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种典型角色。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为40亿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石油消费量较多的6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其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且每个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均超过了1亿吨,占4%以上。
世界石油贸易量达到20多亿吨。中东石油主要出口至亚太其他地区(不含日本和中国)、日本、西欧、美国、中国和非洲,前苏联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欧,西非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亚太其他地区(不含日本和中国)、西欧和中国,中南美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亚太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北非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欧。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亚太、北美和西欧,各占1/3左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目前中国主要自中东、亚太和西非地区进口石油。而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中东、北美、前苏联、西非和中南美,其中,中东占到一半;北美、前苏联、西非各占1/10 左右;中南美占6%左右;其出口量均在1亿吨以上。
据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估算,世界未探明资源量约为670亿吨,其中,中东、北美、前苏联三个地区拥有65%。按未探明石油资源量排列,全球七大石油产区的位次为中东、前苏联、北美、亚太、南美、非洲和欧洲。其中,中东地区为160.8亿吨,占世界的24.9%;前苏联地区为137.0亿吨,占 21.2%;北美地区为123.7亿吨,占19.2%;亚太地区为72.9亿吨,占11.3%。
根据目前世界石油资源以及石油供需情况分析,预计未来10年间世界石油流向仍将保持目前的态势,即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亚太、北美和西欧,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中东、北美、西非、前苏联、中南美和北非。考虑到石油资源拥有量以及地域等因素,除现有亚太地区以外,未来可能增加供应我国石油资源的地区将为中东、前苏联和西非等3个主要地区。
尽管目前世界上石油的供需基本平衡,而且生产能力略有节余;但石油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的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发现量。而且石油需求量、运输量大,石油尤其是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易燃品,运输过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国际局势紧张时,石油运输线往往会成为军事攻击目标;再者,和其他资源相比,石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据经合组织估计,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通货膨胀就上升半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降低1/4个百分点。目前,世界能源商贸90%来自石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或停滞不前都与石油供应及价格波动直接相关。因此,石油资源短缺量大、运输安全要求高、对经济的影响大决定了石油短缺将成为未来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
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以前对我国2010年的石油消费量进行的估计,认为基本消费量在2.7亿—4亿吨,预计中国在 2005—2020年石油的产量将在1.8亿—2.1亿吨,每年的缺口为0.7—1.8亿吨,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超过了30%。事实上,自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到2002年就已经达到33%。根据近来各方面的预测,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50%-60%,与美国目前的58%相当;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3.6亿吨,这个数字是2001年的6倍。而据国际能源署近来公布的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今明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能源署称,除非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否则它还将提高中国的石油需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