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欧佩克国家达成减产协议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0日在奥地利维也纳总部宣布,俄罗斯等11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已同意自2017年起将日产油量削减55.8万桶,以提高油价。减产预计为期半年,并将视市场情况决定是否延续。这是十五年来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首次达成全球减产协议,而在两周前,欧佩克国家也达成了8年来的首个减产协议。
业内人士指出,至此,全球主要产油国全面减产的格局已经确立,原油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将明显缓解。
历史性协议已达成
此次参与维也纳会议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共11个。最终这11个国家达成的原油减产协议决定,从明年1月起将其原油日产量减少55.8万桶,其中俄罗斯承担的份额最大,其目标是将原油日产量减少30万桶。墨西哥、阿曼、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也同意分别减产10万、4万、3.5万和2万桶。其他同意减产的产油国还包括马来西亚、巴林、赤道几内亚、苏丹、南苏丹和文莱。该协议的有效期为6个月,是否续期将视市场行情而定。此前,欧佩克已于11月底在维也纳会议上决定将其原油日产量减少120万桶。
任欧佩克轮值主席国的卡塔尔能源和工业大臣萨达10日表示,此次会议对于恢复油市平衡非常重要,可以说一项历史性协议已达成。一个由3个欧佩克成员国和两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即俄罗斯和阿曼)组成的减产监督委员会将很快成立。欧佩克将于明年5月25日召开会议,监督协议执行情况。
受市场过量供给影响,原油价格最近两年持续低迷,从2014年6月的每桶超过100美元一直跌至今年早些时候的30美元以下,创近13年来新低。而自11月30日欧佩克同意减产以来,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上涨15%。沙特石油大臣表示,希望这份协议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框架来维持“脆弱”的油市。
供需失衡将缓解
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表示,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有助于促进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关系尽早恢复平衡,避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各方就原油减产达成一致,这说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间的合作达到了新水平,有助于各方在未来长期合作。
国际能源署:油市供需或继续改善 |
|
|
中国石油出口动态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0月,我国成品油出口量达到3811万吨,同比增长37.4%,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从净进口到净出口,再到出口量不断创新高,我国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格局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内炼油产能在不断增加,而成品油整体需求增速放缓,出口成为平衡国内市场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深度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也是检验我国成品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业内专家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仍将不断扩大。
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介绍,2010年以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速已降到4.2%。其中,2015年我国柴油消费已达到峰值,预计在2025年和2035年汽油消费和航空煤油消费也会先后达到峰值。在供应市场,目前我国炼油能力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严重,而且“十三五”期间炼油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赵勇在第五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上表示,其实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成品油出口量就已超过去年总量。目前,我国成品油主要向东南亚出口,也有部分资源流向澳大利亚和南美市场。
赵勇介绍,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每年7.3亿吨,2020年或达到每年8亿吨,每年产能过剩约8000万吨。在此背景下,预计我国成品油出口或继续扩大。从全球成品油贸易市场环境来看,近年来,全球新增炼油能力主要集中在中东、印度和中国。预计2020年全球成品油需求量达到49.5亿吨,不过,从全球炼能扩展的速度来看,全球成品油市场也呈现供应过剩的局面。
曾经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我国大量进口原油却还要向海外出口成品油?其实,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并不存在对立关系。相反,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几乎100%依赖进口原油的国家一直是亚太地区活跃的成品油出口国,而且成品油加工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经济产业。近年来,我国炼油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由供应短缺变为富裕过剩,进而成品油出口成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
随着我国成品油出口不断放大,亚太地区成品油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改变。毛加祥表示,我国成品油出口面临着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竞争。这些国家对成品油出口实施免税的鼓励政策,呼吁我国也加大对成品油出口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成品油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其实,国际成品油贸易市场新近崛起的“明星”不是只有中国。据剑桥能源咨询石油市场研究经理刘海全介绍,2013年以来,美国炼厂的成品油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中东地区也在延长其石油产业链,从上游向中下游拓展。
毛加祥表示,如果我国成品油出口半径只局限于亚太地区的话,我国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如果继续扩大出口面,就需要配套大型成品油出口设施,包括码头、仓储、运力等。